第二碑半价的“云扫墓”和信号不好的“云庭审”,了解一下?
每年的清明节一般都是4月4日或5日这两天,在往年,为了避开清明节的祭扫高峰,很多市民这几天就陆陆续续开始扫墓活动,比如我家,传统就是安排在三月的第二个周末。
但在今年抗疫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各地民政部门纷纷出台规定,禁止现场祭扫,大力提倡“云扫墓”。
什么叫“云扫墓”呢?网上搜一下,某殡葬服务商是这样介绍的:
“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一屏进墓园祭扫,云上来表达思念。”
3月12日,殡葬服务提供商福寿园国际集团宣布,即日起三十余座城市的所属公墓单位及殡仪服务机构,将面向客户及公众推出“福寿云”云祭扫服务。
不同于往常仅仅是为亲人建立网上纪念空间的网上祭扫,“福寿云”云祭扫的特点在于,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线上空间与线下场景及服务打通,足不出户就能够身临其境,更可以通过手机屏幕远程下达指令,让祭扫活动实时、实地呈现,从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公墓单位将为客户免费提供亲人的网上纪念和线上祭扫,实现线上下单、线下祭扫的一体化设计,并增加了实景照片、短视频保存及微信分享、弹幕追思、网上自助办理业务等功能;殡仪单位则在疫情期间为客户免费提供电子讣告服务和电子相册服务,方便客户在特殊的时期治丧。”
简单的说,应该就是:手机一碰就是上香,鼠标一点就烧纸。
应该来说,云扫墓并非新生事物,大概十多年前互联网刚刚风起时,即有“网上公墓”“网络祭扫”等服务,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似乎一直都没有音讯,直到今年由于疫情的大背景,有政府官方的大力提倡时,才又走入大众的视野。
私以为,“云扫墓”今年应该是不可避免了,但是疫情过后,明年清明节,它必将再次归于沉寂。
根本原因就是:扫墓祭拜追思先人,是一种仪式感。现场感是其必备要素,公墓中的苍松翠柏,袅袅升起的香烛轻烟,素雅整洁的果品鲜花……,无一不是庄严肃穆和淡淡哀思的写照。
而当这一切都变成了“1”和“0”,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后,似乎就变了味道。
试想一下:某天一群朋友正在聚餐火锅,毛肚肥牛交错翻飞之间,突然一人说道“哎呀,快到清明了,我还没给我爸上坟呢……”,随即拿出手机点上几下,然后继续大快朵颐。这会是什么感觉?
我们从事的法律工作,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现代的庭审活动最初就是脱胎于中世纪的宗教裁判,从西方的正义女神塑像到东方的獬豸石雕,都具有神谕的意味。
正因如此,审判活动也就具有了极强的仪式感要求:法官一袭黑色的法袍和法槌、高大庄重的国徽和审判台、严格不苟的审判程序、威严守护的法警甚至是备受非议的手铐和黄马褂……
所有这一切,组成了审判活动严谨肃穆不容置疑的氛围,更是法律的庄严体现,但是当这一切都浓缩在你面前一块小小屏幕里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味。
审判活动不是过家家,法律的威严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严谨与缜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仪式感,甚至可以说,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比法律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前者一定要等到审判活动完成,判决书做出以后才能体现,而后者则是一进入诉讼程序之后,就能够时刻感受的。
这是大部分没有法学知识,不懂得高深法理的人民群众感受法律的最直接途径。
再有,早在数千年前,古代的司法官就提出的“五听”之法,讲究察言观色,在现代庭审中,公诉人、辩护人或者法官在进行交叉询问或者法庭辩论中,语气的变化、表情的转换、甚至一个“我反对”的提出,都是出庭策略庭审技术的组成部分,但当你的发言对象远在网络那头时,所有的这些都失去了意义,在远程庭审中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辩护人胸有成竹的抛出问题,结果屏幕那头说了一句“大哥你说啥?刚才没听清……”,你们说这样是不是很煞风景?
晚饭时问了下家里领导“如果你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就可以完成毕业,婚礼,葬礼,审判……,你觉得怎么样?”
“啊?相公你是在说那款老游戏《虚拟人生》么?”
校对丨小豆苗
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质证,是值得每一名辩护律师不断精进的技能。《60天质证训练营》手把手教你对8大证据进行有效质证,让你的每一次质证更有力量。